目前分類:我想要說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晚到的梅雨季節,嚇壞所有的民生活動。新聞報導持續追蹤水位用量,想起幾年前也因久旱不雨,還奮力爬上翡翠水庫的源頭,拍下冰裂紋般的土地做為當年的紀錄,沒想到幾年後又逢此景,天候的異常,不禁要問究竟哪裡出了問題。

 全球暖化已經探討多年,科學家或許早已警覺其對未來深切的影響,但直到近幾年,世界各地洪水氾濫或極度的乾旱,在過度開發下山川海域不按牌理出牌,以不計其數的傷亡來償還對生態的破壞。過去因應資本主義的需求不得做必要的開採,但卻忽略自然皆有其時序、節奏;我們這個世代、悲觀的想著:這些美好的景緻,未來只能在博物館裡陳列的影像看到。

 在業餘攝影裡,較少關注生態保育的題材,一方面拍攝地點不易到達、另一方面不知從何下手。我們大多是透過一些保育單位、團體的記錄瞭解變遷,但在台灣各個攝影團體中,除了有國際沙龍自然生態組、月賽等相關題材、再者辦理一些公家單位委託的相關主題的攝影比賽,其中大都以美好的、瞬間的、稀有的影像來吸睛,較少看到深入的省思面向;攝影這項活動有休閒娛樂效果,此時此刻,我們是否稍微想想可以從哪些小地方著手?去做些甚麼?或許有些人認為這是報導攝影、這事新聞工作者的職責,雖說這是源自攝影的客觀、真實的本性,或者,將攝影比喻是追求自我表現的「鏡子」,或是做為「發覺與了解世界」的窗戶,所以我們不妨放寬視野、換個角度,將環境保育的課題,隨是透過影像關懷周遭的環境。

 另一方面,在十九世紀時,攝影被視為化學、光學、藝術三者結合造成力量;而在近兩百年後的現今,我們則必須找尋、創造更多內含的可能性,不僅是停留在「柏拉圖」的洞穴裡,透過光線的折射看到外面世界的景象,必須找到更富文化意涵的底蘊,才能讓攝影不會流於速食文化的表象。許多攝影老師都會提醒初學者,攝影並非單純的拷貝藝術品,必須賦予主體聯想、形式、風格、思想等,在探討數位成像系統如何形塑藝術的、攝影的、文化的實踐時,按下快門前就必須決定。

曾經在一個抽象畫展中,聽到兩個學生在一張畫作前討論,一個說:「我看到了魚。」另一個說:「不是啦!是一朵花。」固然每個人的美感經驗不同,但試圖從抽象畫中尋找具象的影子,不知是緣木求魚,還是為它畫蛇添足。就如藝術攝影的美感典範依照其形式的視覺語言,來自於事物本身、細節、框取、觀看位置、時間等,所以不論是「直接攝影」、還是「操作攝影」,在這樣的情境下就不在是問題了。

erika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1000031.JPG  

 

erika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an 06 Tue 2009 19:11
  • 新年

過年,隨著年紀的增長而邊際效用遞減。

 

對於大部份華人,舊曆年,才真是脫胎換骨。

 

erika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讓攝影出走

這個月,伊通公園的當代藝術發源適逢二十週年,匯集不同世代與不同國籍的創作者展出。藝術創作思潮的興起或轉變,非朝夕之間可一窺究竟的,這個展覽連結二十年在該地展出過的作者發表新作,聯合展出。這有點像攝影領域中的爵士藝廊,攝影界中主要的創作者,不分老中青男女,大多在爵士藝廊展出過, 每當看到這蓬勃的景象,在經濟態勢不甚佳的狀況下,似乎還看到社會活絡的希望;藝術不死,精神才有寄託。

因為時間的累積,會造就出一種趨勢,攝影中的黑白或彩色作品創作到沒有那麼絕對的時間性,但數位的產生在這10年間劃下一個縱面,因為在這幾年中,無論是機械相機的底片拍攝、數位相機的操作、或是照片後製輸出,每個環節,或多或少都與數位資訊有關。而從內容上來說,有專著於本土攝影的、也有遍及世界各處之異國風情,凡人所能至之處,皆看得到創作者歷經山水跋涉,所帶回來的珍貴畫面,這也是20多年前所無法想像的。再者,創作的專題與形式也趨於多元,或許是因社會發展的多樣性以及攝影藝術層面可接受的範圍越來越廣所形成的,比如說,檳榔西施的社會題材與平面攝影轉成裝置與動態的展出。
 

erika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攝影人常有一種哀愁:攝影藝術為什麼不被重視?

台灣攝影發展,在地區上相當活躍,遍及各縣市登記社團或各大型公司內部的攝影社,大家因喜好興趣而在影像世界中悠游。相對於專業的影像工作者,大宗的婚紗市場、平面影像製作、影像創作者等,似乎在景氣的影響與競爭下,顯得疲軟無所適從。

以實現夢想的面向來說(話說有錢才能實現夢想,當然毅力也不可忽視),就是透過攝影的工作來創造利益。有關攝影的商業活動的,目前是比較少被探討到的,我們可以從外部環境開始了解。一般來說,攝影可歸類為影像藝術的一種,大部份的人對於“攝影“是否可以賺錢,都抱持著懷疑的態度;曾聽說過幾個影像銀行,不是默默消失、不然就是燒太多錢無以負荷;究竟是建立時機不對,還是方法不對?

這其中常有個迷思,就是收羅者認為擁有好的作品,就是消費者的需求;但其實並未真正貼近消費者的想法(亦指影像需求者的實際需求),所以學校在教科班學生時,除攝影的功力外,應該還要加修市場行銷學:鎖定目標(了解被拍攝者)、完成任務(拍出消費者所要的照片),畢竟大部份的時候是:“顧客導向“。

但是,若從藝術市場來看攝影作品,我們發現它比起繪畫市場,似乎冷淡了許多,歸因於許多收藏家還停留在選擇“獨一無二“的思考邏輯裡。即使如此,以拍賣聞名的蘇富比,其在倫敦的藝術學院,將“影像藝術“歸在其六大類課程之內;可見其對“影像藝術“未來的發展也有所期盼。筆者所知的攝影家如李小鏡,其作品一張可賣到20幾萬(150*100公分),而其他不乏市場流通的作品有陳界仁、吳天章等。收藏“對“的作品,通常也有增值的空間,而如何認知“對“的作品,就要靠個人的美學教育素養,並且要多看、多聽、並收集相關知識與資訊。

erika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傍晚朋友打電話來
要跟我說個笑話


晚餐時他的兩個姪女好奇地問他
是否在美國唸書  嗯是的

erika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工作忙碌已是常態
腦袋每天轉著數億的細胞
好像才能感覺活著

拼命的日子

erika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北京的時候,住過釣魚台國賓館。
那個地方服務周到會讓你覺得被監視。
在南京的時候, 上酒店的日本人,
小心一句'瞇那桑" or "阿娜達"
店裡的小姐激動地叫你跪下認錯。因為南京大屠殺。

erika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