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攝影人常有一種哀愁:攝影藝術為什麼不被重視?

台灣攝影發展,在地區上相當活躍,遍及各縣市登記社團或各大型公司內部的攝影社,大家因喜好興趣而在影像世界中悠游。相對於專業的影像工作者,大宗的婚紗市場、平面影像製作、影像創作者等,似乎在景氣的影響與競爭下,顯得疲軟無所適從。

以實現夢想的面向來說(話說有錢才能實現夢想,當然毅力也不可忽視),就是透過攝影的工作來創造利益。有關攝影的商業活動的,目前是比較少被探討到的,我們可以從外部環境開始了解。一般來說,攝影可歸類為影像藝術的一種,大部份的人對於“攝影“是否可以賺錢,都抱持著懷疑的態度;曾聽說過幾個影像銀行,不是默默消失、不然就是燒太多錢無以負荷;究竟是建立時機不對,還是方法不對?

這其中常有個迷思,就是收羅者認為擁有好的作品,就是消費者的需求;但其實並未真正貼近消費者的想法(亦指影像需求者的實際需求),所以學校在教科班學生時,除攝影的功力外,應該還要加修市場行銷學:鎖定目標(了解被拍攝者)、完成任務(拍出消費者所要的照片),畢竟大部份的時候是:“顧客導向“。

但是,若從藝術市場來看攝影作品,我們發現它比起繪畫市場,似乎冷淡了許多,歸因於許多收藏家還停留在選擇“獨一無二“的思考邏輯裡。即使如此,以拍賣聞名的蘇富比,其在倫敦的藝術學院,將“影像藝術“歸在其六大類課程之內;可見其對“影像藝術“未來的發展也有所期盼。筆者所知的攝影家如李小鏡,其作品一張可賣到20幾萬(150*100公分),而其他不乏市場流通的作品有陳界仁、吳天章等。收藏“對“的作品,通常也有增值的空間,而如何認知“對“的作品,就要靠個人的美學教育素養,並且要多看、多聽、並收集相關知識與資訊。

許多答案無法來自書本,需要有相關的人事可以對談,曾經與紐約國際攝影中心資深策展人聊過,對策展人而言,怎樣找到合適的展出者?他說:“在該領域中找人談並且打探別人對這位藝術家的看法。“ 這樣的過程需要長時間的累積人脈與洞悉趨勢。

依照以上兩個角度來說,不論從哪一方面,我們都需要保有最初始的熱情,再加上自己的“觀點“,因為唯有擁有自己的見地,無論在創作或是收藏上,才能免於隨波逐流;並且,由創作或欣賞所帶來的滿足,這種喜悅也是他人無法領會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rika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