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名稱【黑太陽】:這是個屬於古老的符碼(甚至可朔及埃及);有幾種引用,如有歐洲納粹的神祕組織、或有後來美國關於啟示的故事:「以後我看見,當他們開啟第六個封時發生大地震,太陽變黑,有如粗毛衣;整個月亮變得像血。」或有關於二次大戰日本在中國進行人體化學試驗的紀錄片【黑太陽 731】,內容令人寒毛直聳。

但作者真正想要探討的是個人潛意識裡對台灣文化認同,是其【台灣三部曲】的首部。

蔡文祥blacksun -1.jpg 

在創作技法上,作者交融繪畫與攝影,傳統手工與數位並進,在內容上則敘述在記憶與時間流中,對於台灣的觀看與觀點。整個展出,有別一般攝影展單張的表現方式,而是融入空間作系列的演出,更強化作品的張力;觀賞者近看、遠看各有不同的趣味。

L1210524.JPG 

erika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幾年走過台灣週遭幾個小島,每個小島都有不同的文化風情,在小島的任一處,幾乎都可以聽到海浪拍打的聲音,親近的聲音,再度製造出童年的嬉戲回憶。

 虛擬(拍攝者:簡榮泰 )

或許讀者過去已經看過許多外島的作品,有些著重在鄉土的人文關懷與報導,有些則是碧海藍天的精緻旅遊照片,而我在這一系列作品主要想呈現:靜靜在島上棲息多年的"牆",因為經過歲月的洗禮,原本看似單調的牆,在我的鏡頭下,將蘊藏在裡面的故事,逐一解構透視。

 

街景 (拍攝者:簡榮泰 )

erika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 Jan 06 Tue 2009 19:11
  • 新年

過年,隨著年紀的增長而邊際效用遞減。

 

對於大部份華人,舊曆年,才真是脫胎換骨。

 

erika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雙年展有感
 

今年到了這個時間,應該是節慶氣息紛紛,但似乎受了一點經濟影響,對於不看電視報紙的人,也可以從朋友間的口耳相傳,得知蕭條的訊息。


似乎早預言觀察這樣的景象,今年九月份開始的台北雙年展,筆者一直到最近才有機會前往,發現所探討的對象,圍繞在新自由資本主義全球化的議題上,身為經濟大國美國所帶動的一連串震憾彈,從二次房貸、雷曼兄弟、金融、汽車產業等危機,台灣這個在接近東南亞邊的島嶼,也不免於外。

erika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讓攝影出走

這個月,伊通公園的當代藝術發源適逢二十週年,匯集不同世代與不同國籍的創作者展出。藝術創作思潮的興起或轉變,非朝夕之間可一窺究竟的,這個展覽連結二十年在該地展出過的作者發表新作,聯合展出。這有點像攝影領域中的爵士藝廊,攝影界中主要的創作者,不分老中青男女,大多在爵士藝廊展出過, 每當看到這蓬勃的景象,在經濟態勢不甚佳的狀況下,似乎還看到社會活絡的希望;藝術不死,精神才有寄託。

因為時間的累積,會造就出一種趨勢,攝影中的黑白或彩色作品創作到沒有那麼絕對的時間性,但數位的產生在這10年間劃下一個縱面,因為在這幾年中,無論是機械相機的底片拍攝、數位相機的操作、或是照片後製輸出,每個環節,或多或少都與數位資訊有關。而從內容上來說,有專著於本土攝影的、也有遍及世界各處之異國風情,凡人所能至之處,皆看得到創作者歷經山水跋涉,所帶回來的珍貴畫面,這也是20多年前所無法想像的。再者,創作的專題與形式也趨於多元,或許是因社會發展的多樣性以及攝影藝術層面可接受的範圍越來越廣所形成的,比如說,檳榔西施的社會題材與平面攝影轉成裝置與動態的展出。
 

erika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汪笙的山海經】 策展人序言

【汪笙的山海經】是以一部最古老、美麗的神話起源經典,作為創作的概念。而作者強調這次所想要表達的是:“併入東方思想獨特的美學觀念,以女人為母體,描繪出男人心中的神祇圖形,透過堆砌的數位視覺,加入新世代的元素,以探索新視域存在“。

汪笙   山海經  人魚


有別於1996年【肉體.風景】的展出,汪老師說:“ 那一次是男男女女,都是片段片段“。 而這次【汪笙的山海經】,“只是在延續它,是很真實的想像,而且是用假的所堆砌出來的真“。 根據山海經的精神,汪老師作品中所表現的“人“以自體發展、延伸或進化等特性,與古老中國庶民的造神文化相互呼應,農民開拓,胼手胝足,一切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與自然契合;所以,比別人多一點的能力,似乎是在那遠古的時代下,農民對擬神化的物像、一點點單純的企求。

erika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攝影人常有一種哀愁:攝影藝術為什麼不被重視?

台灣攝影發展,在地區上相當活躍,遍及各縣市登記社團或各大型公司內部的攝影社,大家因喜好興趣而在影像世界中悠游。相對於專業的影像工作者,大宗的婚紗市場、平面影像製作、影像創作者等,似乎在景氣的影響與競爭下,顯得疲軟無所適從。

以實現夢想的面向來說(話說有錢才能實現夢想,當然毅力也不可忽視),就是透過攝影的工作來創造利益。有關攝影的商業活動的,目前是比較少被探討到的,我們可以從外部環境開始了解。一般來說,攝影可歸類為影像藝術的一種,大部份的人對於“攝影“是否可以賺錢,都抱持著懷疑的態度;曾聽說過幾個影像銀行,不是默默消失、不然就是燒太多錢無以負荷;究竟是建立時機不對,還是方法不對?

這其中常有個迷思,就是收羅者認為擁有好的作品,就是消費者的需求;但其實並未真正貼近消費者的想法(亦指影像需求者的實際需求),所以學校在教科班學生時,除攝影的功力外,應該還要加修市場行銷學:鎖定目標(了解被拍攝者)、完成任務(拍出消費者所要的照片),畢竟大部份的時候是:“顧客導向“。

但是,若從藝術市場來看攝影作品,我們發現它比起繪畫市場,似乎冷淡了許多,歸因於許多收藏家還停留在選擇“獨一無二“的思考邏輯裡。即使如此,以拍賣聞名的蘇富比,其在倫敦的藝術學院,將“影像藝術“歸在其六大類課程之內;可見其對“影像藝術“未來的發展也有所期盼。筆者所知的攝影家如李小鏡,其作品一張可賣到20幾萬(150*100公分),而其他不乏市場流通的作品有陳界仁、吳天章等。收藏“對“的作品,通常也有增值的空間,而如何認知“對“的作品,就要靠個人的美學教育素養,並且要多看、多聽、並收集相關知識與資訊。

erika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部份喜好攝影、從事攝影的相關活動,都是從興趣的層面來看,但如何把玩興趣變成一項可以投入的專業,就要從創作與目標來談。
從單純攝影的角度,有許多的入門訓練課程可以選擇,常有人問筆者,如何拍出一張令人產生共鳴的照片?我的想法是:了解可以滿足自己創作需求的攝影技巧、擁有的構圖能力可比突顯拍攝內容的張力,以及說故事的能力。

攝影常從分享開始,因為有某種分享的慾望而產生:比如說看到一朵花很漂亮,可以用顯微鏡頭把它表現得超脫世俗,讓朋友看了大為驚歎;家人聚會的紀錄照,可以用郵件寄給遠房的親戚,分享家庭成員的成長或重要紀事。更別遑論現在六、七年級在部落格裡勇於表達、表現自己的慾望,這屬於某種同儕式的分享與群體壓力,雖然不是遵循傳統攝影的創作路徑,但在每個世代,都有它賦予攝影的不同意義。

erika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說到人體攝影,大部分人飄到腦中的第一個印象,就是情色。

為了觀察所謂的「情色」世界,特別上網瀏覽「中國攝影」的網站,該網站匯集了各種形式的人體創作,

在某些層面上來說,它比我們的在影像的尺度上稍微開放;

但無可避免的,在點閱「藝術人像」這樣的區塊,它還是不得不標明(非色情人體攝影),

erika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