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夏的台北很法國!


炎炎烈日,總想找個消暑的地方去,最近分別在國立故宮博物院與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的兩檔大展,主要
作品皆為19世紀的法國畫家畢沙羅與米勒;來到這兩個地方看展,不僅可對抗通膨、節省飛往法國觀賞
的旅費,還可以為攝影的內蘊增加些許功力。

「驚豔米勒—田園之美畫展」,除繪畫本身的構圖色彩層次表現外,米勒對於當時的貧民階級在他的畫作
中多分關懷,如他的名作【拾穗】中所呈現的遠方收租人與農婦撿拾收割後麥田中所遺落麥穗的景觀,畫
作中隱喻社會的貧富差距。這猶如報導攝影除記錄的目的外,拍攝者更以自己對社會的觀察,框取內心的影像,留給世人提出問題。米勒人稱法國寫實主義的田園畫大師,因為當時主要創作的畫家都在巴黎南郊的
巴比松村創作,所以才會有巴比松畫派的形成。猶如國內攝影團體--V10、點點在攝影界裡都有些許的影響與互動。
巴比松畫派是法國浪漫主義轉向寫實主義的一個轉捩點,試想台灣的攝影發展是否可以追尋出幾個重要關鍵點。如果郎靜山大師的集錦作品可稱為浪漫派,那寫實主義又是哪些人呢?是對於議題的寫實還是拍攝手法的寫實呢?攝影之於台灣的農村,不僅可以表現發展中的辛勞的台灣人民,甚至可以表現那年代的單純美好;而到現在,筆者還喜歡在寫實的框景下放些抽象的意念,好比做菜一樣,添點讓人吃不出的味道,或許還可以在腦海中勾勒出不同的想像世界。

而傳說中的「第一位印象主義藝術家」--畢沙羅,大概是因為他有所堅持,才獲此名號。畢竟,在12年間舉辦的八次印象派畫展中,皆貫徹著印象派的理念與實踐就唯他一人。而他個人的風格轉變,在此次展覽則以「風景‧畢沙羅」、「農情‧畢沙羅」、「家族‧畢沙羅」來作詮釋。而畢沙羅則是承接巴比松畫派下來的印象派代表,適逢這展覽時序的巧妙安排,我們可以先看完米勒為主的巴比松畫派展覽,再前往「印象—畢沙羅」的展覽,彷彿就是走了一趟十九世紀的法國田園與鄉村。

欣賞繪畫是快速增加美學經驗的不二法門,尤其是經過歷代的試煉與挑戰所留存下來的藝術品,更顯珍貴。
再者,十九世紀末攝影技術興起後,它的發展也與當時繪畫震盪出多元的創作空間;而攝影走到現今數位化的蓬勃發展下,究竟攝影本身就是創作、還是藝術創作中的媒材而已,這都值得我們去探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rika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